1938年冀东抗日大起义后威贤配资,最终到达平西的冀东抗联部队只有不到2000人。
而随李运昌留在冀东的抗联部队在日军的围攻下,最终也减员严重,经多方集聚零散人员后,也才重新组织出1400余人。
另外八路军第四纵队还留在冀东3支小部队,这几支小部队加上李运昌的冀东抗联余部,就是1939年时冀东的我军全部力量了。
以当时的部队建制来说,有叫支队的,有叫总队的,还有叫大队的;各建制之间的实力数并不平衡,若建立主力军则必须要进行整训,组建正规化的建制单位。
1939年至1940年,八路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正规化建设,各军区、军分区纷纷整合武装力量,编为主力团。
冀东当时的部队虽然不多,但这一进程也并未落下,日后大名鼎鼎的冀东第12团,就诞生于1939年12月(当称为第37大队,次年1月改称第12团)。
组成第12团的部队,主要是两部分单位:
第一:八路军第四纵队留在冀东活动的第1支队。
第1支队,以八路军第四纵队第33大队特务连为基础组建,由该大队副大队长陈群任支队长、四纵政治部副主任苏梅为政委。
很显然威贤配资,这个支队最初的规模只有连级,但因为是八路军老部队的缘故,所以战斗力颇强,后逐渐发展到了数百人。
第二:坚持冀东抗战的抗联武装。
1938年冀东大起义后,冀东所剩的抗联武装只剩下1400余人,其编制上有第3总队、第4总队、第5总队1个中队、第12总队1个中队、第13总队、第14总队、第15总队一部、第23总队、特务第1大队、第2大队、司令部特务队等番号。
很显然,在总兵力不多的情况下,上述单位人数多者不过300人,少者只有几十人,不利于主力作战。
所以当时一度有将上述单位整编为第28团、第29团、第30团的打算,但实际只编成了第28团和第30团,而且在实力上显然也比较虚。
1939年秋,第28团和第30团总计约700人、地方干部约300人,以及上述提到的第1支队的精干力量约200人,共同开赴平西受训。
在平西整训期间,冀东抗联系统的第28团、第30团与八路军第四纵队系统的第1支队合编为了第37大队,不久后即改称晋察冀/冀热察挺进军统一番号序列的第12团。
该团团长为陈群、政委为苏梅(后由支队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兼任)、欧阳波平任参谋长、曾辉任政治处主任、何宜之为总支书记,按照八路军正规团的编制,配齐了团级机关和通信排等直属队。
在人员方面,则进行了整训分流,留下了约800人;因为这些兵力不足以编成一个团,所以在团机关和直属队外,第12团最初只编成了第1营,由杨作霖担任营长、杨思禄为教导员。
因当时冀东抗战的需要,在第12团尚未整训完毕时,团长陈群便先率领一个连和通信排携带电台前往冀东执行任务。
由于当时冀东并非所有部队都到平西整训,而这几个月时间内冀东当地武装的兵力又有些许增长。
故而到1940年2月时,将冀东的第5总队、第9总队合编为第12团的第2营,以汪士林为营长、于禾为教导员。
这样的话,第12团完成了团机关和两个营的组建。
到1940年12月,冀东八路军又将在丰润南部活动的游击队——新华部队,改为第12团第3营,以邓文彪为营长。
如此,冀东部队完成了第一个主力团的组建,第12团成为拥有三个步兵营的“大团”,总兵力达到了约2000人。
不过这一兵力规模没有维持很长时间,在随后与日伪军的作战中,第12团的牺牲很大,包括团长陈群、政委刘诚光等指挥员均壮烈牺牲。
后来第3营建制取消,继而第12团又改为直辖连的小团,到再度恢复为大团,已经是抗战胜利后了。
但这个团的战斗力非常强,不论编制大小,在冀东抗战中多次给予日伪军重创。
乃至于因为缴获日军的装备较多,该团几乎都是日械化的,不仅是抗战中冀东响当当的主力团,即便在整个八路军中,战斗力、战果以及装备都是排得上号的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